【就是愛說書】《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個人商業模式

通往財務自由之路img

Hi,你好!今天要介紹這本《通往財富自由之路》,當初看到這本書的時候真的是感到相見恨晚,所以想要把這本書的精華分享給你,又因為本書共668頁,厚實的一本知識與方法書 ,所以我會分成幾次來分享這本書。

本書的作者李笑來在自序的最後說到他將兩本書之內容,《七年就是一輩子》and《通往財富自由之路》,重組後而寫成的。他希望幫助更多人可以讓自己的「作業系統」,也就是可以更具能量的心智,走在「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上。

開始更新你的作業系統

所謂的「作業系統」是來自作者重新定義在《把時間當成朋友》中所提及的「心智」,他說: 「心智就是我們每個人腦子裡的那個可以不段升級的作業系統」。作者希望讀者閱讀完這本書後,you will be aware that time is your friend and not only you will be changed, but also you will be upgraded.

作者說: 有兩件事是你必須深信不疑:

  • 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情,你一定會變得更好。
  • 若長期持續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情,你的未來一定會很偉大。

你不是「覺得」,不是「希望」,甚至不是「相信」,而是「篤信」。

為甚麼我們看了很多書,聽了很多「雞湯」,我們看了仍無法融入我們的腦內,內化我們的思維,得以順手應用呢?  因為,吸收不了,不夠「掙扎」。

習慣、反思、相信!

他不是教成功學,不是「成功學」,而是不斷,持續的「成長」。

「成功」是里程碑,不是終點,因此,人生是持續的「成長」。

作者要教你的是~

如何變得更有價值! 早晚有一天,可以不在為了生活出售自己的時間。

何謂財務自由?

維基百科定義財富自由,「你無須為生活開銷而努力為錢工作的狀態。簡單地說,你的資產產生的被動收入必須至少等於或超過你的日常開支,這是我們大多數人最渴望達到的狀態,如果進入這種狀態,我們就可以稱之為「退休」或其他名稱。」

作者認為這句定義雖清晰,卻仍不夠,因為不知他要指導的意義在哪,以及下一步如何行? 因此,作者重新定義的財務自由是

個人財富自由,是指個人再也不用為了滿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時間了。

因此,他繼續說到: 「財富自由根本不是終點站,那只是一座里程碑,在那之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個人商業模式

每個人與時間相處的態度有不一樣的價值觀,這本書的作者分為三種個人商業方式:

  1. 一份時間出售一次,這個模式是屬於零售,而且是可售存量有限,也就是說所能銷售的時間是有限,且一次性的,如果賣不出去,也不能庫存起來,直接消失了。固定工作的人,算是批發,但也等同一份時間只出售一次。
  2. 同一份時間出售很多次,這個模式最典型的就是作者,他耗費時間,完成作品,一份作品同時賣給許多人,就如同一份時間出售很多次。
  3. 購買他人的時間再賣出去,最後這個模式就像創業家,老闆,購買一些人的時間,經過包裝,成品後再賣出去。

而進步,成長就是逐步學會並使用各種個人商業模式,然後優化它。

如何優化商業模式?

第一種個人商業模式優化

  1. 想辦法提高單位售價
  2. 想辦法提高時間銷售數量

其實大部分的我們使用的都是第一種個人商業模式,也就是一份時間賣出一次給老闆,假設今天對於自己來說轉到第二種個人商業模式或者是第三種個人商業模式有困難的話,我們要怎麼辦?

有一個你現在就可以開始的方法,那就是想辦法提高你自己的單位售價,甚麼意思?

簡單來說就是去增強你的工作技能,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學習」 ,讓你的工作技能更有價值,當你(賣家)的工作技能更有價值,老闆(買家)就需要「開更高價」,也就是出更多的價格來購買。

還有其他兩種方法來提高自己單位售價

  1. 磨洋工
  2. 喊高價

磨洋工跟喊高價就是消極怠工的意思,例如收八小時的錢,但只做了兩小時的活。

但這些遲早會出問題,作者提出了一個比喻,股市裡最基礎的概念—-成交價、估值、價值照搬過來,對應著去理解。估值,如果是賣家一昧所追求的,估值過高,價值也就容易一落千丈。只關注估值的人,可能總是處於不滿意的狀態、可能被過分低估、不得不頻繁重新掛牌,因而減少了很多買家機會。

所以你不應該專注於你的「估值」,而應該專注於你的「價值」。

再來第二種優化第一種個人商業模式的方法就是「想辦法提高銷售的時間」。

但這個方法不管你怎麼提高,你一天只有24小時的時間,你能夠銷售出16小時已經很很厲害了,而且這樣的方式也做不長久,你的身體遲早會有問題。所以作者提出一個新的概念來提高銷售的時間:

從即刻開始,在給別人打工的同時為自己打工。

怎麼說? 就是把自己的同一份時間出售兩次,優化自己。一次是把時間出售給老闆,換取了薪水; 一次是把時間出售給自己,換取了成長(提升價值)。

第二種個人商業模式優化

第二種個人商業模式就是想辦法讓自己同一份時間可以出售無數多次,例如書、文章、影片、音樂或是軟體。這類的「產品」你可以用一次的時間製作,就可以賣很多次。其實升級到第二種商業模式已經是質的改變了,但如果想要優化第二種商業模式的話要如何優化呢?

作者提出優化的方式就是想辦法找到買者的「剛需

你的產品必須滿足消費者的剛需

甚至是滿足消費者以為的剛需,為什麼?

作者有提到它出版的第一本書是「詞彙書」,但諷刺的是作者壓根不認為「背單字」就是「學英文」,那作者幹嘛還出詞彙書?

就是因為詞彙書是「消費者以為的剛需

有需求的存在供給才能轉換成價格,不然縱使你的商品再好,沒有需求你永遠不能夠換成價格。而且有時「消費者以為的需求」也能轉換成價格,因為它終究還是個需求。

第三種個人商業模式優化

作者說第三者商業模式是最高級的個人商業模式,也就是

「購買他人時間再賣出去的。」

例如創業和投資,事實上就屬於「購買他人的時間再賣出去」的個人商業模式。你自己創業,做老闆,雇用員工(購買他人的時間)來製作產品,再把產品賣出去。又或者投資創業者(購買他人的時間)來為你經營公司製作產品或服務,再把產品或服務賣出去。

作者提出一個蠻有趣的想法,那就是:「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有機會運用第三種個人商業模式。」為什麼?

因為當我們在購買服務的時候,例如晚餐,本質上就是在購買別人的時間,以便自己的時間不被占用,換句話說就是可以獲得更多的時間。但是在使用這樣的個人商業模式中,是否合理的使用要根據時間價值來判斷,那我們要如何判斷我是否要使用錢來購買他人的時間呢?

以你的單位時間所能創造的價值來判斷

舉個例子,假設我今天煮晚餐要花1個小時來準備,假設我叫Foodpanda花了2百塊,如果我拿煮晚餐的1個小時來寫文章,這篇文章可以為我帶來5百塊的收入,那麼叫Foodpanda就是個合理的選擇。

如果,我叫了Foodpanda,然後花時間去追劇,而且沒有帶給我任何收入下,這樣的選擇就是不合理的選擇,因為他的時間機會成本太高了。

當我們避免了將自己的時間花費到「一份時間出售一次」的事情上時,我們要把時間花在哪裡才算划算?

把時間投資到自己的成長上最划算

不同人的思考角度,思考根據,思考品質就差距很大。如果你認為時間比金錢重要,你會做出一些決定,相反的,若你認為金錢比時間更重要,你就會做出一些截然相反的決定。把時間投資到自己的成長上最划算。把時間投資在自己的成長上,是在提升自己的價值。

學習學習再學習」,第一個學習是名詞,第二個是動詞,第三個還是動詞,就是說要先把學習這個本領學習好,再繼續學習。

這本書就是提高你的學習能力,或更上一層樓,使你的作業系統升級再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