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繼續來分享這本《通往財務自由之路》,作者在這本書談到很多他認為的「價值觀」,而價值觀也是作者提到「作業系統」概念中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作業系統:概念+關聯 -> 價值觀+方法論 -> 實踐+踐行)。
什麼是價值觀?
價值觀簡單來說就是
- 知道什麼好,什麼更好,什麼最好
- 或者,知道什麼重要,什麼更重要,什麼最重要
作者認為價值觀會影響並提升你個人的品質與價值,因為當你的價值觀品質不同時,你的選擇的品質也會不同。作者說:「所謂的成功,無非就是問答題高手作對了選擇題。」進一步來說,成功者就是
「用正確的方式去做正確的事情。」
為什麼創業的成功不是人人都達標的,因為「沒有養成正確,有效的價值觀。」若知道甚麼事好,就知道甚麼事差的,從這個方向來看,「智商」,這個概念並不是一種遺傳,也不是必要的。
當我們遇到選擇時,之所以會猶豫,或者糾結,是因為我們突然無法確定哪一個選擇是好的,哪一個選擇是差的。但選擇其實不難,
所謂的「選擇」,只是價值觀確定之後的自然結果。
什麼樣的價值觀才是正確且有效的價值觀?
以下舉例三個大多數人的價值觀:
- 金錢>時間>注意力
- 成功>成長
- 現在>過去>未來
但作者提出了他覺得的價值觀:
- 注意力>時間>金錢
- 成長>成功
- 未來>現在>過去
為什麼作者會覺得注意力、成功與未來比較重要呢?
價值觀ㄧ:注意力>時間>金錢
時間比金錢重要這個概念還算普遍,但注意力比時間重要這樣的想法不常聽到,平常也不會注意。但仔細想想縱使你有時間,你如果沒有好的精神與體力,那麼你有時間也沒有辦法好好使用。
所以注意力比時間重要,而時間又比金錢重要。在這當中金錢是最便宜的東西,所以用錢來省時間肯定是一個很值得的交易,如果用錢來保持自己的注意力,那麼真是太划算了。
作者說他如果可以用時間去減少注意力不被分散,那麼他一定不會去減少那個時間。作者舉他自己的例子,他分享如何「二十年多年沒有跟老婆吵過架」,怎麼做到?其實就是在老婆身上花時間,因為這樣子,作者從來沒有因為跟老婆吵架而出現一整天甚至好多天心情不好的情況,你要知道心情不好時,注意力無法集中,你什麼事也做不好。
價值觀二:未來>現在>過去
作者在本書中多次強調要「活在未來」,比起現在與過去,未來更重要。
作者把「現狀」定義成「過往的累積」。
所以如果現狀不能夠令人滿意,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過往的累積」不夠。往往我們一方面被自己不滿意的現在所困住,一方面又急切的想要改變現狀。然而當現狀越差,越沒有累積,你就會越急切。
其實要「立馬改變現狀」是有難度的,實際上根本不可能實現,那麼我們面對現狀最好的方法就是:
把當下作為新的起點,開始累積,著眼未來,活在未來。
作者提醒讀者的另外一個概念就是:「戒掉抱怨」
因為對現狀不滿其實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因為「不滿」本身並不會增加任何的累積!
價值觀決定了命運
因此,價值觀決定了命運。很多人是被自己限制了,無法從自己的世界裡跳出來,去觀察整個世界,或至少是跳出自己的世界,去觀察一個更大的世界,縱然這個世界並非是整個世界,而是「以偏概全」的,把世界納入自己的世界並且用自己世界的眼光定義。
作者將這樣的概念應用到創業,他提出了一些「以偏概全」常有的思路為例:
《我發現一個需求需要被滿足可尚未被滿足》
《基於以上發現,我自己這個需求就變得很強烈》
《我問了身邊的人,他們也都說自己有這個需求》
《市場上沒有能夠滿足這個需求的產品》
《如果我能第一個作出滿足這個需求的產品,我的產品就一定很有優勢,很有前景》
需求儘管是真的需求,卻可能是極為小眾; 我們想到的可能也有人想到,並且嘗試,結果是這產品「死掉了」! 然而,我們不是按自己世界的思維去分析,行動自我認定與選擇的需要,而是『消費者以為的剛需』
作者說:「選擇決定命運,決定選擇的是價值觀。因此,真正決定一個人命運的是一個人的價值觀。價值觀養成過程中,最應該小心迴避的陷阱只有一個: 一偏蓋全」。
作者在其書的21章繼續他對於選擇前的決定作了進一步的解說
「究竟是甚麼在決定你的自驅動力?」
作者首先提了一個很多人都會問的問題,也是很多學生會遇到的尷尬。英語,一般人都說很重要,我們現在從小學也開始學英語,小學,國中,高中,甚至大學,前後加加減減也有16年,然而,大部分的人還是搞不定,為甚麼呢?
環境,用不到,不是所需,沒有也行,反之,那些有需求的,對他們來是,是剛需,那麼需求越強,學的就越快。也就是說,智商絕對不是最大的影響因素。又如有人分析能力很強,為甚麼? 因為追求真相對他們來說是剛需,若不弄個水落石出,他們就難受的很。你是否也有這樣非作不可的經驗呢? 為了滿足這些剛需,就有需要學習的,需要用的,克服的,因為是剛需,所以,什麼也攔阻不了。作者提到自己閱讀英語的經驗,他說到自己不閱讀英文,腦子就會感到餓,心會慌,在剛需滿足後,那餓的驅動,那慌的催逼也得到飽足心定了。『優秀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態度。「要作,就要作到最好—起碼是自己能做到的最後。」又如優秀的人似乎就是這樣,若不做到最好,可能很難受,因為他們的剛需沒有得到滿足。
「正確的剛需是一切驅動力的源頭」
「大腦是可塑的,剛需塑造大腦。不斷重塑一個大腦的其實就是一個人的自我驅動力,也就是說,其實就是對剛需的認知與選擇。」
那麼如何認知、選擇、培養正確的剛需呢? —– 從本質來說,就是根植在價值觀上(如前所說)
比如: 大多數人賺不到錢,是因為錢不是他們的剛需,他們的剛需是花錢,而不是賺錢。我們常聽到的是: 『如果我發了財,我就_。』發了財之後想做的才是他們真正的剛需,發財只是手段,目的,少數人花錢是為了賺錢(投資)。
剛需是可以主動選擇。那麼剛需的核心是甚麼?
耐心是一切成長的剛需。只有活在未來的人才有耐心。跳出現狀,現狀就像地心引力,時時刻刻拖著你。現狀無非就是[過往的積累],若一直活在過往「積累」,而現狀越差,就越急著改變現狀,反而失去了耐心。「把當下做為新的起點,開始積累,著眼未來,活在未來,」戒掉抱怨。
IRICH101.COM創辦人,致力於打造一個能提供讀者吸收知識、建立收入、創造財富、擁有自由的創富媒體平台,歡迎你跟我們一起邁向財務自由!